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文化皖军
泥与火的精彩嬗变
来源: 安徽日报 2023-07-20 14:29:49 责编: 王亚东

泥与火的精彩嬗变_安徽日报数字报

本报记者 李 博  本报通讯员 王东军 摄影报道

泥与火的精彩嬗变_安徽日报数字报

“泥与火烧制的是艺术,传承的是文化!”7月9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制造技术与工艺专业班,75岁的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卢群山在指导学生塑坯。“咱这彩陶要历经练泥、拉坯、修坯、施化妆土、刻花、剔花、晾晒、素烧、饰釉、釉烧等十多道程序后才能成品,每道工序都不能马虎。”

界首市位于豫皖交界,沙颍河穿城而过,沉积下来的黄胶泥具有坚韧的弹性,宜于塑造千变万化的形态,而且烧制出的陶器胎质细腻,胎体厚重。这里孕育出了历经千年而不衰的传统民间艺术瑰宝——界首彩陶。

卢群山的父亲卢山义为当地有名的戏剧刻画名匠,后来根据戏剧脸谱创作出独特的的 “刀马人”艺术形象。在烧制方面,界首彩陶制作先除潮,然后素烧,温度一般在700℃至800℃,成品为砖红色的刻画陶。素烧后可以釉烧,即涂以含铅、二氧化硅、粉土的釉料后放入陶制的匣钵内,逐渐加大温度,达到1000℃至1050℃,烧两天两夜,成品为红底白花的界首彩陶。

泥与火的精彩嬗变_安徽日报数字报

卢群山5岁随父学艺,深得真传,在造泥、制坯、烧制陶器等方面造诣颇深。他不断创新,作品继承了传统的三彩刻画陶瓷工艺,又有独到之处。刀,遒劲锋利;马,富有神韵;人,目光炯炯。其“刀马人”三彩刻花陶作品多次荣获各类博览会金奖。2006年界首彩陶于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卢群山、王京胜被评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界首市加大了对彩陶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力度和对彩陶文化产业资金的扶持力度,界首彩陶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彩陶产品不断创新。“界首彩陶”已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界首市依托田营“十三窑”的制陶历史,着力打造彩陶特色小镇,让界首彩陶在这里焕发生机。 

_安徽日报数字报

界首彩陶以其古朴精美的造型及釉色而极具艺术观赏性和收藏价值,作为馈赠珍品,畅销海内外。

_安徽日报数字报

1983年初,原界首县领导邀请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安徽画院副院长的韩美林(左)来到界首工艺陶瓷厂,为彩陶产品创新研发和市场开发奠定了基础。

_安徽日报数字报

卢群山(左)在向徒弟刘昱辰传授彩陶技艺,他带的10个徒弟,有6人成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

_安徽日报数字报

卢群山不断创新,其烧制的“刀马人”三彩刻花作品曾多次荣获各类博览会金奖。

_安徽日报数字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彩陶烧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王京胜(左二)在向慕名而来学习的彩陶爱好者传授制作技艺。

_安徽日报数字报

卢山义的小女儿、省级非遗传承人卢莉华在认真刻绘。

_安徽日报数字报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卢群山在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给学生们上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