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村六记
来源: 2025-05-15 16:35:58 责编: 楚苏苏

夜宴·山月

月光为村庄镀上了一层银釉,错落的马头墙下,灯笼次第亮起,将青石小径点染成流动的银河。檐角悬着的铜铃随山风轻晃,惊落几片带露的迎春花瓣。民宿门楣的霓虹字幕如跃动的星子,在黟山余脉间书写现代诗行。

忽有酒香笑语破空,循声见五、六个汉子围坐柯村一楼门前的石桌,身旁的摩托车装备齐全,一看就是常年跑山的人,青花海碗里,野山椒的艳红映着腊蹄膀的油光,在月光下荡漾。

人与山风对饮的姿态,恰似这莽莽群山的倒影,豪饮的剪影打在斑驳的墙上——这是山里人特有的待客之道,粗瓷碗里盛着整座大山的体温。

乡味·记忆

当“柯村八大碗”端上餐桌的刹那,山泉浸润的米香漫过味觉的荒原。蕨菜炒腊肉在舌尖绽开时,体内沉睡的基因密码突然被唤醒。

邻座的那个穿青色对襟上衣的老者忽然红了眼眶,他腕间的银镯轻叩碗沿,发出与童年相同的清响,捧碗的指尖微微战栗,简单的农家饭菜,竟吃出了儿时的味道,又或许这口柴火饭,正熨平他记忆里发皱的乡愁。

晨光中徽州粿的蒸汽接棒了琅山的流岚,炉膛里跃动的火舌正不徐不急地轻舔锅底。手打糍粑、石磨豆浆滑过喉间,竟比云絮软糯温柔,此刻,“好吃到哭”不是修辞,而是写实,被烟火沁润的柯村,每个晨昏都长着鲜活的故事。忽然明白:所谓乡土,原是可以咀嚼的山水,是味蕾对母亲灶台最固执的思念。

山风吟唱

山风从不吝啬它的吟唱。那撕开裂帛的夜风,裹挟着有情人的歌声撞向山崖。撕心裂肺般的吼叫,沙哑声线里抖落的往事,被山月酿成浑黄的老酒,也被院内四百年的桂花树收藏,把最简单的节奏、最率直的表白挥洒得直冲天际。

石云桥下,几个穿汉服的姑娘踩着节拍且行且歌且舞,清冽的山风吹来了河水的伴唱,歌不醉人人自醉。“一样的我,一样的你……”,这一刻,宠辱偕忘年轻男女踩着青石和声而歌,任草木气息灌满肺腑。巨大的夜幕下,天地间只剩下纵情的彼此。

路灯下,金发的外国小哥举起手机拍下这幕山野狂欢,屏幕里跳动的点赞数,与田野里的庄稼一样,在暖风中簌簌生长。

暮色漫过红军大讲堂,方志敏故居被夜笼罩,晚风拂过屋檐,这风也曾把皖南苏维埃政府的红旗猎猎吹响。当年赤卫队员鲜血染过的田野,正有春天从“村晚”广场舞者的衣袖里抖落万千新绿。在某个微醺的转角,有人沉醉于山水与春风,静静聆听村庄的心跳,为她吟诗……

造血密码

乡创会客厅里电脑显示屏跳动的蓝色数据流,与网红打卡点“花田秋千”在取景框里完成了魔幻同框。抖音直播间里,“新农人”操着韵味十足的徽州土话,将古法木榨油技艺演绎成非遗直播秀,“五黑” (黑猪、黑鸡、黑粮、黑茶、黑果)订单提示音如金桂簌簌飘落,账本上的数字在庄稼人的脸上晕染成遍野跳动的绯红。

帮扶工作队化作文创雪糕的设计师,用自然景观、红色文化资源以及人文元素植入柯村的肌理,打造“红色+康养”型基地景点,建设精品乡村旅游目的地。

当一家又一家民宿挂起"满房"牌,柯村人终于明白:这方山水本就是座金矿,但要先用文化基因育苗,再以产业链条培土,才能让"网红打卡地"真正长成"长红聚宝盆",把“流量”变成“留量”。

古韵·新章

春光漫过柯家祠堂,唤醒驻村书记笔记本上的乡村IP策划方案,也照在柯村暴动纪念馆的文化墙上,红色文旅是精神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科技将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创意完美融合。

青石板路上跳跃着采茶女的竹篓,茶垄蜿蜒成五线谱,正在开展研学游的小学生们像是初飞的燕子般,叽叽喳喳,在茶园欢乐地穿行。那些包浆的石碾在民宿庭院里讲述农耕史诗,这厢游客推碾体验古法榨茶油,非遗工坊飘出的茶青气息,“红色教育+茶旅体验”,空气里的茶香与墨韵,滋养每个驻足的灵魂。

河面漂来几瓣重瓣山茶花,倒映着星空民宿的穹顶。当年红军洞旁的岩石上,此刻堆满新采的茶青,在春光下静静发酵。“茶香”里的柯村,与文旅多元碰撞,正织就一幅“只此青绿”绚烂长卷。

归去来兮

晨曦微露,我的影子与挑担老农在菜市街头悄然重叠。他箩筐里还沾着露水的有机番茄,正与我手中完成的诗稿完成某种隐秘对话。

茅山岭观景台,来写生的美院学生支起画架,创作“春天笔记”,他们用画笔画出柯村的春天。远山如黛,白云自流,有人俯身勾勒金浪翻涌的油菜花海,将“希望的田野”铺陈于画布;有人以水墨点染远山白云的写意风骨,绘就“写意派”山水画卷。

匆匆一晤,惊鸿一瞥间,笔底便漾起经年的温润。柯村的宏大叙事,是传统与现代在山溪里的和弦,是农文旅融合在梯田上跃动的音符,是乡村振兴战略在云水里写下的田园牧歌。当春茶在玻璃杯中舒展身姿,当游客在银杏树下听老人讲峥嵘岁月,当5G信号穿梭于石云河两岸,人们所见的是古老土地与数字时代共同书写的山河新篇。(文/吴新生)


    相关新闻